您好!欢迎来到上海成人教育网!
本站为上海成人高考考生提供报考指导服务的民间交流网站,注:网站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官方信息以上海市教育考试院www.shmeea.edu.cn为准。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守初心,担使命,勇作为”

2020-02-14
来源:

点击: 158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自觉对标对表党中央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主题教育“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坚持扎根松江大地办教育,全面推进校地融合向纵深发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勇当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排头兵,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


扎根松江大地办教育,全面推进校地融合向纵深发展


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学校地处的松江区是G60科创走廊的发起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的中心。学校把加强学校与松江区的合作,作为对接国家战略、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报国”教育初心和“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时代使命的核心抓手,区校在建设“产教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上行稳致远,并将区校合作深化到民生领域。10月15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和松江区委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联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心组联组学习会,“担当作为”是此次联组学习的关键词。有担当勇作为,是为民服务解难题的基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与松江区党委始终联手用行动诠释担当,打造了区校联动发展的“典范”:

1.松江区心系大学生“揪心事儿”,推进过街天桥年末竣工

龙源路一直是住在松江大学城四期公寓的同学们心里的一个“揪心事儿”。这条路是从公寓到教学楼的必经之路,面对川流不息的车流,同学们每天“穿马路”都提心吊胆,在与校长面对面的座谈会上,学生反映强烈。学生安全无小事。工程技术大学多次与松江区对接,松江区委派相关部门进行实地勘察,决定在大学城三期四期公寓之间建设过街天桥,天桥将在今年年末竣工。

2.党员教授心系松江农民“烦心事儿”,解决土壤板结问题

松江区帮助工程大解决难题,工程大也把松江的“烦心事儿”放在心上。松江的土壤板结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教工党支部饶品华教授、王锦成教授团队研制开发的绿色环保高分子土壤调理剂,对于改善设施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显著,他们与松江区农委对接,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农户使用土壤调理剂,目前已初见成效。

3.区校心系民生“操心事儿”,携手共建基础教育

近年来,随着外来人口急剧增加,松江区的基础教育捉襟见肘,孩子们上学成为很多老百姓的“操心事儿”。松江区把这个问题列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整改清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主动提出,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与松江区共建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日前,双方已签署地校合作协议。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勇当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排头兵


学校作为全国应用型大学示范样板校、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牵头单位、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牢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崇高使命,敢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闯新路,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将学校的发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更大格局中,实施了一系列的“组合拳”:

1.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推进学校与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

学校深入实施“走出校园促发展”战略,将服务对象从以上海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为主拓展到整个长三角地区。主题教育期间,学校先后与扬州生态科技新城签署政产学研用全面合作备忘录、与扬州软件园有限公司签署共建软件学院备忘录、与上海诺基亚贝尔有限公司签署5G产学研合作协议、与上海城投集团召开校企合作会议、与滁州市推动校地合作成果落地等,更深度的融入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

2.面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支撑平台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对于卓越高技能人才缺口巨大。9月18日,在工程大举办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职工劳动技能竞赛决赛期间,学校联合九城市发布了《长三角G60科创九城市校企合作培育万名高技能人才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是面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由地方政府、工会组织、高校和行业企业组成的“产教命运共同体”。预计三年内(2019年-2021年),学校与松江区、苏州市、杭州市、嘉兴市、金华市、湖州市、合肥市、芜湖市、宣城市等九城市联合百家企业完成培育万名高技能人才目标。

3.筹建G60高水平高等教育集群,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为助力“一廊一核九城”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引擎作用,学校提出申请,拟牵头与九城市相关院校发起成立“G60科创走廊高水平大学创新联盟”,经过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3轮磋商,目前已基本确定了联盟章程和工作方案。大学联盟的成立将有助于推进“区域+体制机制”的融合创新,围绕地方核心产业形成产业链网络,实现学科群、专业群与产业链、技术链的无缝对接,推动产生大学集群发展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融合效应。


63K
点个赞
  • 点击扫描